随着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我国这一比例或更高。其中有超过60%的致盲来源于五种眼科疾病: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眼底病变、黄斑变性。
这些致盲眼病患者在科学、及时的治疗下是能够保留有用视力、避免致盲的。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也是大多数致盲眼病的治疗原则。世卫组织2019年发布的《世界视力报告》显示,全球至少有22亿人视力受损或失明,有数据显示,我国有1700多万视力残障人士,大约相当于每80人中就有一个“黑暗中的行者”。
然而治疗护眼知识的缺乏和讳疾忌医的传统使得许多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陷入无边黑暗,追悔莫及。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五大致盲眼病。
白内障
各种原因导致晶状体由透明慢慢变得混浊,阻碍光线和图像进入,引起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白内障是世界第一致盲眼病。晶状体老化浑浊是人体衰老的自然表现,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几乎人人都会出现白内障。
哪些人常见?
老年人中最为常见,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我国60岁-89岁中老年人群,白内障的发病率约为80%。
应该怎么做?
晶状体浑浊是因为晶状体内蛋白质性质发生改变,是不可逆的,只有通过手术将已经浑浊的晶状体替换为透明的人工晶状体才能根治。
许多老年人讳疾忌医,尤其害怕手术,一拖再拖导致视力持续下降,甚至错过最佳手术时间。因此要及时就诊,根据医生建议及时安排手术。
青光眼
眼球中前房中水循环的动态平衡被破坏,房水增多导致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持续的高眼压通过机械压迫和引起视神经缺血两种机制导致视神经损害,造成视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简单来说,眼球中有一个可伸缩的水池(前房),因为某些原因里边水变多,水池膨胀挤坏了邻居的房子(视神经)。
我国有1000多万青光眼患者,其致盲率约30%。因此,如果感觉眼睛胀痛,头疼,一定要谨防青光眼的侵害。
哪些人常见?
各个年龄段都有,但集中于中老年人,70%青光眼患者为50岁以上,特别是脾气暴躁的中老年。存在青光眼家族病史的人群也应高度重视。
应该怎么做?
根据病因不同有不同的治疗方式。青光眼致盲不可逆,一旦视功能受损不可挽回,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其防治原则,眼科医生建议,青光眼高危人群每年进行眼健康检查以排查风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造成眼底血管损伤,引发视网膜缺血,为了弥补缺血,视网膜逐渐新生了毛细血管,而这些毛细血管容易出血,引起视网膜病变。
患者刚出现糖尿病时,眼底很少会立即出现病变。早期的糖网病患者症状也不明显,等到病变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所察觉,此时视力已受到影响,这种视功能损伤无法恢复。悄无声息地偷走视力,糖网病因而被称为视功能的“隐形杀手”。
哪些人常见?
我国有1.1亿的糖尿病患者,其中每3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患糖尿病时间越长,视网膜病变概率也就越大。此外,也有研究显示:Ⅰ型糖尿病患者糖网病发病率高于Ⅱ型糖尿病患者。
应该怎么做?
对付这样难缠的“隐形杀手”,没有捷径可走,最笨的办法便是最好的办法。
患糖尿病5年以上且未发现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每年检查一次,发现视网膜病变的则缩短检查周期,非增殖期每半年检查一次,增殖期每三个月检查一次,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以最大化地保留现有视力。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
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眼球前后径明显变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球凸出来了”),眼球壁变薄,使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视网膜变薄变性,出现裂孔。
加上玻璃体液化,使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裂孔进人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发生脱离,还可以使黄斑部脉络膜小血管受到牵拉而引起破裂,造成黄斑出血。我国有3000万高度近视人群,因高度近视导致眼底病变的致盲人数超30万。
哪些人常见?
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者。度数越高,眼底病变风险越大。
应该怎么做?
避免眼外伤。不宜从事跳水、蹦极、过山车、足球、篮球等可能使眼睛遭受意外伤害的剧烈运动。定期检查眼底。高度近视应做到至少每年检查一次眼睛,度数越高以及中老年患者,应提高检查频次。
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变性的过程比较缓慢,但却难以恢复,是一种慢性眼病。
黄斑区的视力最为敏锐,视网膜其他区域的视力非常低,一旦黄斑受损,会出现中心视力急剧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患者看东西歪歪扭扭,时大时小,因此黄斑变性又被戏称为“哈哈镜”。
哪些人常见?
老年黄斑变性发病年龄通常在45岁以上,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每6人就有1人患有黄斑变性。
应该怎么做?
视物变形及视力丧失是黄斑变性的显著症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自测:
1、准备一张方格纸(在医学上,又被称为阿姆斯勒方格表)。
2、在适宜的光线条件下,将方格表置于30cm外平视,如有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或老花,应佩戴相应眼镜。
3、用手遮住一只眼,用另一只眼凝视方格表中心点。
4、凝视中心点时,如果发现方格出现任何的弯曲、缺失、暗点等,有可能就是黄斑变性的征兆,应予以重视,及时就诊。
国际盲人节,让我们一起关爱眼睛,关爱眼健康!